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A- A A+

博士後演講公告

:::

以公民科學長期監測生物多樣性之緣起與資料現況

  • 2014-11-26 (Wed.), 11:00 AM
  • 中研院-統計所 2F 交誼廳
  • 茶 會:上午10:40統計所二樓交誼廳
  • 林 大 利 先生
  •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Abstract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於2010年訂立「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要求締約國至遲於2020年以前達成,並由生物多樣性指標夥伴關係設計與目標相呼應的生物多樣性指標以瞭解變化趨勢。為了有效率的掌握大範圍的國家生物多樣性指標的變化,由民眾參與的「公民科學」計畫便應運而生。公民科學是指以民眾為資料蒐集者,蒐集可供分析的資料。透過公民科學,容易獲得廣時空尺度及同步性高的資料,也能提昇參與民眾的科學素養,兼具研究及教育價值,使生物的時空分布資料快速且大量的累積。由於此類資料庫的資料結構取決於使用者的組成,資料的時空資訊有明顯的偏差,也有多數資料來自少數使用者的現象。此外,物種偵測能力的差異、回傳資料不完整、空間資訊錯誤、以及生物存在或缺席的資料比例不均,都是常見的缺點,這樣的資料特性稱為不完整資料。雖然公民科學計畫所產出的不完整資料或多或少具有偏差與缺點,但是資料庫所累積的資料量遠遠超過以往田野調查的資料,大量的資料之下仍然藏有重要分布資訊與變化趨勢。為了應用此類資料庫所內含的分布資訊,應積極針對各種類型的公民科學資料庫,探討如何透過適當的資料挖掘及資料分析方法,使其分析及預測結果能有客觀的解釋力,提高其應用價值。亦能使民眾提供之資料得到妥善的應用,強化其參與動機。 關鍵字: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生物多樣性指標(biodiversity indicator)、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時空分布資料(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data)、  不完整資料(imperfect data)

最後更新日期:
回頁首